众所周知,高空大气的臭氧层是人类免于太阳光中紫外线强烈侵袭的天然屏障。作为物质存在的臭氧既是强氧化剂又是高效的消毒剂,同时还是强催化剂。它具有杀菌消毒、漂白、除臭、去味等氧化分解作用。
1785年,德国物理学家冯、马卢姆在使用电机时,发现在电机放电时产生一种异味。1840年荷兰科学家舒贝尔(Schonbein)将此异味确定为O3,而命名为OZONE(臭氧)。自此以后,欧洲的科学家率先开始研究臭氧的特性和功用,发现广谱的灭菌效果后,开始工业生产应用,其中瑞典一家牛肉公司用于臭氧对牛肉存储的保鲜,自1870年开始,一直沿用至今。
一、自然界中的臭氧
人类科学家在不懈地对臭氧技术投入研究,现在对臭氧的特性及应用已非常明确。其实在自然界中,臭氧是广泛存在的,只是不同条件下浓度差别很大,不易被人察觉而已。现在人们普遍了解的大气臭氧层,是阻挡太阳紫外线的天然屏障,它是由太阳光的一种特定波长光谱的光照射空气后产生的;雷雨过后人们会呼吸到一种特殊的清新味道,实际就是空气中的臭氧浓度提高(一般在0.04ppm左右),容易被人们察觉,臭氧浓度之所以提高,是因为闪电(高压放电)电离空气中的氧气形成臭氧;森林中,旅游地带,空气格外清新,是因植物在吸收CO2过程中制造了[O],氧原子在形成过程中,部分形成O2(我们呼吸的氧气),一部分形成O3(臭氧)。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,在适合的条件下繁殖迅速,人类在发现细菌后,甚至谈虎色变,生怕人类被细菌吃掉。自然界的一切都处在平衡状态,人们没有必要忧虑,正是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臭氧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,在控制着细菌的生存平衡,保护着人类健康。
二、臭氧杀菌的基本性质研究
人类通过对臭氧的研究发现,臭氧具有不稳定特性和很强的氧化能力。臭氧是由一个氧分子(O2)携带一个氧原子(O)组成,所以它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。臭氧和氧气的不同之处自表一目了然。
表一、 氧和臭氧的主要性质
分子式
|
O2
|
O3
|
分子量
|
32
|
48
|
气味
|
无
|
草腥味
|
颜色
|
无
|
淡蓝色
|
1大气压,0℃时溶解度(ml/L水)
|
49.1
|
640
|
稳定性
|
稳定
|
易分解
|
1大气压,0℃时溶解度(g/L)
|
1.429
|
2.144
|
从表一不难看出,与氧气相比,臭氧比重大、有味、有色、易溶于水、易分解。由于臭氧(O3)是由氧分子携带一个氧原子组成,决定了它只是一种暂存形态,携带的氧原子除氧化用掉外,剩余的又组合为氧气(O2)进入稳定状态。所以臭氧工作中没有二次污染产生,这是臭氧技术应用的最大优越性。
臭氧的应用主要在人为的灭菌消毒。这主要是臭氧有很强的氧化能力,臭氧在一定浓度下能与细菌、病毒、病原体等微生物产生生物化学氧化反映。臭氧又很高的能量,在常温、常压下很快自行分解为氧(O2)和单个氧原子(O),单个氧原子具有很强的活性,对细菌、病毒、病原体等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。
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、病毒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得葡萄糖氧化酶,并直接与细菌、病毒发生作用氧化并穿透其细胞壁,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,分解DNA、RNA、蛋白质、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,使细菌、病毒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过程遭到破坏,而夺取细菌生命。同时还可以渗透细胞膜组织、侵入细胞膜内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,使细胞发生通透性畸变,导致细胞溶解性死亡,并将死亡菌体内的遗传基因、寄生菌种、寄生病毒粒子、噬菌体、支原体及热源(内毒素)等溶解死亡。综观无菌技术对微生物作用的原理可分为抑菌型、杀菌和溶菌型三种。臭氧灭菌消毒属于溶菌型剂体,可以达到“彻底、永久地消灭物体内部所有微生物的目的”。而且它的作用是即刻完成的,臭氧的迅速灭菌效果决定于它的高还原电位,表二列出了人们常用的消毒物质还原电位与臭氧的比较。
表二 氧化还原电位比较
名称
|
分子式
|
标准电极电位(伏)
|
臭氧
|
O3
|
2.07
|
过氧化氢(双氧水)
|
H2O2
|
1.78
|
高锰酸离子
|
MnO2
|
1.67
|
二氧化氯
|
ClO2
|
1.50
|
氯
|
Cl2
|
1.36
|
|